-
西安事变发生后,这位“二号人物”主战,真有除蒋而代之的目的吗?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2:05 点击次数:1191936年12月12日,西安事变发生,集国民政府党、政、军权于一身的蒋介石在西安被扣,与南京失去了联系。
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、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,扣留蒋介石的目的,是为逼迫蒋介石放弃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政策,与中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。
蒋介石在西安被扣后,南京政府顿失龙首、大为慌乱。面对这种局面,南京政府要员迅速分化成了 “主战”和“主和”的对立两派。1930年3月10日即出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,此时在这个关键职位上已坐了六年半有余,在军权上,可谓是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。
何应钦主张武力讨伐西安。他的这一主张得到部分国民党元老及黄埔系少壮派的支持。
是年12月12日晚11时,南京当局举行了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临时联席会议。在会上作出的诸项决议中,有一项就是:“关于指挥调动军队,归军事委员会委员、军政部长何应钦负责。”
展开剩余80%当时,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要参加会议,被拒绝。会后,宋美龄得知以何应钦为首的强硬派决定武力讨伐西安时,担心这样做会炸死丈夫,便找到何应钦质问,问何应钦安的是什么心?
何应钦的回答大出宋美龄所料。他怒怼宋道:“彼一妇人耳,只知救丈夫而已,国家的事不要你管。”
很快,何应钦出任“讨逆军”总司令,迅速组织中央陆空军逼近西安,并轰炸西安近郊。一场大战颇有一触即发之势。
对此,人们也一直认为,何应钦这样做是为了借攻西安之机,炸死蒋介石,或有意将张学良、杨虎城逼急,迫着他们杀掉蒋介石。如是,何应钦便可取蒋而代之。
事实情况真是这样吗?何应钦真有此心,真是这么想的吗?
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蒋介石被扣后,南京政府一阵混乱后,实行了暂时性的集体领导。在这个集体领导成员中,何应钦取得了事变前没有的权力地位,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个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之一,掌握了军事指挥权。
但何应钦是个明白人,他应该知道,论资历,他和在朝的国民党元老汪精卫、胡汉民等均无法相比。当时,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,坐大的地方势力依然强劲。何应钦不是阎锡山,李宗仁等,不属于任何地方实力派,没有私人军事实力。
何应钦虽然军权在手,可中央军(黄埔系)十余年来,都是听蒋的。没有了蒋介石,中央军会听何应钦的吗?当然不会。 举一个例子,在黄埔系中握有较大军事力量的胡宗南,在接到何应钦让其指挥在宁夏、甘肃地区的中央军向西安进逼的命令时,就一直是消极应付,迟迟不肯行动。
还有,何应钦在12月18日已调动十几个师的陆军兵力完成对西安的合围,但是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,中央军陆军也始终没有向西安发动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。空军也只是轰炸了渭南、富平、三原一带。何应钦有能力命令空军炸平西安,为何却一直没让空军向西安市区和蒋介石的住地投下一弹?
虽说这中间有蒋介石的手谕,令他不得轰炸西安。需要说明的是,当时,蒋介石是不想下这个手谕的,可宋美龄和端纳一再劝说,他才写下这个手令。其实,蒋介石也是希望何应钦进攻西安的。蒋介石住在西安高桂滋军长的公寓里,一直盼望着何应钦派飞机来轰炸西安。这有蒋介石那一时期的日记为证。
退一步说,何应钦接到蒋介石手谕后,他如果有杀蒋之心,完全可以不听蒋的命令,完全可以声称,蒋的命令是在张、杨逼迫下写就发给他的,不算数。他却没有,还是完全照蒋的停战手谕办了。
再者,蒋介石于12月25日获释后,何应钦在讨论事变的善后问题时,他依旧坚持使用武力,非打不可。这表明何应钦主战,矛头的指向绝不是蒋介石,而是惩罚张、杨,也是为了警告其他地方实力派。
还有,蒋介石回到南京后,如果认为何应钦有炸死他取而代之的企图,那么,试想一下,蒋介石是个睚眦必报的人,他会饶了何应钦吗?
然而,蒋介石不但没有惩制何应钦,反而更加重用他。之后,直到1944年11月,何应钦一直担任军政部长,1946年又任重庆行营主任。当时的重庆是战时首都,是直隶呀。
1948年,何应钦又任国防部长。职位更高,权力更大。
综上所述,和蒋介石一样,一直顽固坚持反共立场的何应钦,是不可能选择“和平谈判”解决西安事变的。在何应钦看来,营救蒋介石只能使用“以战逼和”之策。
何应钦知道,他虽然已坐上国民党中央军第二把交椅。可蒋介石不回来,地方实力派必然各自为政,任何地方势力的上升都将危及他的地位。从维护自己既得利益考虑,他也要全力把蒋介石救出来。
正是何应钦的主战,客观上反而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。据张学良回忆:“当时国民政府已经威胁我,不惜以武力与我对抗。我们是为了制止内战而发动的事变,如果再发生新的内战,就不好办了。所以我下定决心,由我个人承担责任,解决事变,立即释放蒋介石。”
如是看来,何应钦当时主战的真实目的,应该是营救蒋介石,似乎没有取而代之之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